儒艮

Dugong dugon   Muller
   

  940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儒艮是潜栖性海洋哺乳动物。体形似鲸,呈纺锤形,身体肥圆,无明显颈部,体重可达500-600kg。头部比例小,前端如截形,口向腹面张开。唇有粗短刚毛,吻上及左右侧有浅纵沟,雄性门齿略外露。眼小,无背鳍,鳍肢胸鳍状,与尾鳍一起主要用于游泳。乳房位鳍基外侧。后肢仅存简单的肢带,体末有扁平的尾鳍,中央凹进,两端尖。体肤全由肥厚皮肉组成。背部深灰色,腹部稍淡。全身有稀疏细软短毛。

生物学

儒艮生活于热带和热带性浅海水域,多在沙泥底质多青苗、海藻的浅海滩涂生活。可进入河口,但不在淡水中栖息。喜成群活动,常数头在一起,曾有一网获10多头的记录。住温暖海洋,海水温度多在20℃以上。行动缓慢,性情温驯,视力差,听觉灵敏,平日呈昏睡状。饱食后除不时出水换气外,爱潜入30-40m深的海底,伏于岩礁等处静候,从不远离海岸到大洋深海去。对海温有一定要求,不去冷海。对冷敏感,水温低于15℃,易染肺炎死去;水质差也易罹皮肤溃疡、内寄生虫等。以海藻、水草等多汁水生植物为食,如海韭菜、蕨藻、喜盐草和茜草,每天可消耗40-50kg。妊娠期为1年,每产1仔。

国外分布

儒艮分布自非洲东部至太平洋的亘努阿图之间的印度、太平洋沿岸海域,北至日本南部的奄美群岛,其分布区域有地理隔离现象。

国内分布

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北部湾的广西沿海。广东和台湾南部沿海以及海南岛西部沿海如八所港亦有踪迹。

其它信息

种群现状 数量不明。我国儒艮分布区狭窄,数量稀少。据渔民言,近年数量更趋减少,就广西等处过去常见的海区,目前也甚少见。

致危因素 1、儒艮资源减少与近海海水污染、滩涂围垦、放任自流的滥施捕涝等有关;2、50年代以产前渔民视儒艮为\"神异鱼类\"从不捕捉,1958年后开始捕猎。1958-1962年间不完全统计捕捉了150头,1970年初至中期又捕捉40-50头,从此日益罕见。儒艮体大肉嫩,第一颈椎和牙齿等可作饰品,因而搁浅或误捕后也被杀死。北部湾儒艮资源本来就不多,在50年代至60年代初,广西合浦渔民和海南渔民分别在沿岸组织围捕,年获数十头,80年代仍有乱炸滥捕现象,严重破坏了资源(王丕烈,1993)。

现有保护措施 儒艮已被列为国家 I 级重点保护动物。1979年国务院颁布了《水产资源保护条例》条例第二条规定对包括儒艮在内的80余种水生动物加以重点保护。现建有合浦儒艮保护区(广西)。

保护措施建议 1、应加强宣传保护,落实具体措施,禁绝猎捕;2、建议在北部湾合浦海区选址建立儒艮的海洋保护区。